2024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94.43平方公里,面积和强度实现“双降”。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二十年来,贵州水利系统始终将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与“十六字”治水思路紧密结合,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美丽贵州建设中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
时下,走进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草海北坡生态公园,碧波荡漾的草海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美如画卷。
近年来,威宁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建设草海和“四江之源”生态屏障保护区,围绕“治水、治山、治环境”的工作思路,持续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全面保护和修复草海生态环境,草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水质逐步改善,绘就了“水清山绿、人和鸟欢”的美丽画卷。
2024年,威宁依法对21个生产建设项目开展核查,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审批16个,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1402.26万元。“天地一体化”遥感监测反馈的23个问题图斑,已全部整改完成。
随着花土坡生态清洁小流域、营洞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建设完成,2024年全县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8.7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47.27%,草海物种增至2600种,鸟类种类增加到246种。
威宁水土流失面积较2023年减少25.21平方公里,减少面积总量为全省88个县(区)最大。
如今,威宁自治县生态环境的嬗变,是毕节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也是贵州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保住一方水土,守住一方未来。湄潭县在大溪沟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中通过修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生态、经济与乡村建设的多赢;赤水市天台镇凤凰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成为“农旅一体化”的生态旅游景区;龙里县在实施湾滩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项目中种植经果林511.8亩,推进“建、管、养、用”一体化模式,实现自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这些成功案例是贵州水利系统为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省水利厅等相关部门积极落实相关水土保持政策,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4年贵州省水土保持公报》数据显示,全省共有水土流失面积44343.87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5.17%。2024年水土流失面积较2023年减少715.26平方公里,减幅1.59%;全省水土保持率达74.83%,较2023年提升0.41%,高于“十四五”年均增长0.35%的目标值。
2024年,全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94.43平方公里,超额完成年度3000平方公里的目标,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趋势持续稳固,长江、珠江两大流域及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全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此外,2024年全省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636个,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57366.86万元,通过采取遥感监管、日常监管、联合监管和信用监管等工作机制,对3262个项目开展现场监督检查,1887个生产建设项目完成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报备,有效管控人为水土流失。
同时,全省还创新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机制,在毕节市织金县完成花红河、白水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碳票交易,实现西南地区首单水土保持碳汇量交易,交易3.4万吨碳汇,金额119万元,为贵州全面推进水土保持项目碳汇开发、测算、交易等提供了示范样本。这一成功先例印证着“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这句话的科学真理。
下一步,贵州水利系统将持续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大对江河源头、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力度,持续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强对人为水土流失的监管,在贵州现代化建设中贡献更多绿色动能。(潘希来)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